(通讯员:丁雨菲 李昱 谈仙芳;审稿:徐新创)9月11日上午,对于资环学院2025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大一新生而言,是开启专业探索之路的重要一天——他们迎来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实践性的专业介绍“第一课”暨野外见习活动。活动由资环学院院长徐新创老师亲自带队,地理科学专业负责人陈锐凯老师全程统筹,金强老师、周霞老师、张胜南老师及辅导员谈仙芳老师共同参与指导。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新生们统一乘坐大巴车,先后前往潘家湾区域与嘉鱼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启了沉浸式的野外见习之旅。
长江岸边的“沉浸式”课堂:一幅地图的启示
在潘家湾壮阔的长江岸边,徐新创教授的讲解从一幅咸宁市卫星影像地图开始,带领学生们直观感受到所处的地理位置,瞬间代入到地理空间。随之,徐教授徒手在黑板上精准绘出长江流域图,这一举动瞬间吸引了所有同学的目光。徐教授以这幅“活地图”为蓝本,引导大家运用地理思维,层层深入地思考长江的多重价值:从作为“黄金水道”的航运价值,到流域内资源的划分与利用,再到沿岸城市群落的发展、城乡建设的规划,乃至洪涝灾害的监测与防治。

他将宏大的国家战略与细微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向同学们发出了深刻的叩问:“作为未来地理人,我们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为祖国的发展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点燃了现场的热情。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热烈讨论,争先恐后地分享关于长江生态保护、区域规划、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见解与思路思维碰撞,智慧交融,长江的波涛声与同学们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理论与现实交融的动人乐章。最后,全体师生在滚滚东流的长江边合影留念,将这充满启发的瞬间定格。

蔬菜园里的“对比式”教学:一捧泥土的学问
离开长江边,同学们乘车前往嘉鱼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这里,同学们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走过的路,并于田边凉亭中聆听了金强老师的现场讲解。他巧妙地以江边土壤与蔬菜园土壤的差异为切入点,生动剖析了该地区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特征及其为何特别适合发展规模化蔬菜种植。
紧接着,金老师从微观的“一捧泥土”拓展到宏观的产业布局,为大家系统分析了嘉鱼县作为“蔬菜之乡”的产业技术优势、供应链条及其周边地理环境对产业形成的支撑作用。他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让同学们明白了“菜篮子”工程背后的地理学逻辑,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地理知识在国计民生中的实际应用。

实践育新人,地理在路上
回程途中,同学们在欢快的氛围中交流心得、分享见闻,满载收获与思考。此次野外见习与专业介绍活动,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科研一线,不仅帮助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更提升了其野外实践能力与专业认知度。它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地理学的博大与实用,激发了大家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与热情,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资环学院未来将继续依托地方特色资源,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为地理科学专业的学子们搭建更多优质实践平台,培育兼具家国情怀、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新型地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