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知行泉都”地理社团之科普:修复我们的“湿地”

发表时间:2023-02-03 浏览次数:

湿地概述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湿地充满了灵动的生命,是地球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根据《湿地公约》(Ramsar Convention)的分类系统,湿地分为三大类:

一是海洋/滨海湿地,如海草层、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沼泽等;

二是内陆湿地,如湖泊、河流、泥炭地、灌丛沼泽等;

三是人工湿地,如水库、水稻田、盐田甚至废水处理场所。

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独特,不仅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固碳储碳、涵养水源、提供生物栖息场所等生态功能,还具有蓄洪防旱、补充地下水、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丰富旅游和野外科学场所、传承文化等重要的社会经济功能。

虽然湿地只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6%左右,但却有40%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在湿地生活或繁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对我们的健康、食物供应、旅游和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湿地对人类、其他生态系统以及气候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基本的生态系统服务,例如包括防洪和水净化在内的水调节。全世界共有超过10亿人依靠湿地为生,大约相当于地球上每8个人中就有1个。

世界湿地日

1971年2月2日,历时8年之久,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简称《湿地公约》)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World Wetlands Day),在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今年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修复”。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为人类和地球所做贡献的认识,促进采取行动来修复湿地。

气候变化与湿地

通常来说,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减排,通过提高能效、节能降耗、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加大森林和湿地保护等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向大气的排放;

二是增汇,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如避免毁林、造林、森林管理、湿地保护和恢复、农田管理和草地管理等措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增加碳储存,即碳汇或吸收汇。

湿地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湿地不仅对一定半径范围内的小气候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同时湿地拥有很强的碳汇能力,利用湿地应对气候变化,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极为关键的作用。

湿地的消减

湿地是萎缩、丧失和退化速度最快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消失速度是森林的三倍,是地球上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自1970年以来的短短50年里,世界上35%的湿地已经消失。人类活动是导致湿地丧失的主要因素,包括农业、建筑业排水和填土、污染、过度捕捞和过度开发资源、物种入侵,气候变化也对湿地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湿地面积急剧缩减。到1990年代中期,已有50%的滨海滩涂不复存在,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黑龙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七大水系63.1%的河段水质因污染失去了饮用水的作用。

湿地修复与保护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维护全球碳循环,以及对维护我国生态、粮食、水资源、生物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宝库”和“储碳库”,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稀缺资源。

面对中国湿地的持续减少,在湿地修复和保护上,我国采取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保护意识,开展生态农业,植树造林,退田还湖,保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红树林造林、加强管理等措施与方法,恢复原有湿地的水文和植被,逐渐恢复其原有功能。2014年1月13日,中国把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2021年12月24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年6月1日正式实施。

洞庭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面积4350km2,由于后来的围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积,至20世纪90年代末仅剩2579.2km2,近些年来加强了对湖泊区域的修复,实行退耕还湖。现在天然湖泊面积2625km2,蓄洪堤垸和单退堤垸高水还湖扩大湖泊面积1343km2,总共3968km2。

截止2022年,中国湿地修复和保护成效显著,中国湿地总面积达8.5亿亩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中国目前有901个国家湿地公园,60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21处,13个国际湿地城市。立足我国湿地资源现状,国家规划明确了我国湿地保护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科学修复退化湿地,红树林规模增加、质量提升,健全湿地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提升湿地监测监管能力水平,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在世界湿地日,《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在视频致辞中表达一个期待是,中国作为《湿地公约》主席国在未来三年能引领全球湿地保护事业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保护湿地等生态环保理念在神州大地已是深入人心。让湿地成为高质量发展“宝地”,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可以为湿地保护贡献一份力:

(1)节约用水,为湿地“供氧”;

(2)减少污染,为湿地“减负”;

(3)提高意识,为湿地“输血”!

“知行泉都”地理社团建设与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课题组

(陈锐凯、肖乐、杨剑锋、金强、熊章阅、李璐瑶、杨辉、孟宪硕、张敏、黄莉敏、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