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敏 王卓之 周围学;审稿:周显鹏)2025年9月11日晚,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级地理科学专业优秀校友、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郑雷教授,携南极科考的一手实践成果与地理学科的前沿思考,在教3-502教室为全院师生呈现了一场主题为“地理人在南极”的高水平学术讲座,搭建起课堂理论与极地科研实践的深度对话桥梁。

讲座开篇,郑雷教授将自身学术成长轨迹与地理科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学科内核深度融合。他坦言,青年时期曾在“理论框架如何落地实践”“学科方向如何锚定国家需求”等问题上历经探索——那些在文献库中系统梳理极地地理研究脉络的深夜,在实验室反复验证测绘数据精度的专注,既是个人科研素养的锤炼,更是地理人“从观测到认知、从认知到服务”思维的养成过程。这番兼具温度与深度的讲述,不仅消解了“学术大咖”与青年学子的距离感,更让在场师生深刻理解:每一位投身极地研究的地理人,都需从夯实理论根基、锤炼实践能力起步,方能承载学科使命。

随后,郑雷教授以南极秦岭站科学考察为案例,系统拆解了地理科学与测绘技术在极地环境中的应用逻辑与创新突破。针对南极冰盖边缘“冰区受阻”的典型难题,他详细阐述了团队如何基于“遥感监测+实地踏勘”的复合技术体系,快速构建冰情动态模型,制定出兼顾安全与效率的科考路线优化方案——这正是地理科学“空间分析”与“动态监测”核心能力的实战体现。在“探冰与海冰观测”模块,他进一步介绍了团队运用无人机激光雷达、冰芯采样器等先进设备,获取海冰厚度、密度及内部结构数据的过程,而这些数据正是揭示南极海冰消融机制、预判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关键基础。对于“企鹅粪便样本研究”,他特别强调其科学价值:通过对粪便中微生物群落及病毒基因的分子生态学分析,既能反演企鹅种群的迁徙规律,更能探索极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实现了“极地生物观测”与“地理环境研究”的跨维度融合。


交流互动环节,现场氛围热烈且聚焦学术本质。2025级新生围绕“极地科考所需的地理基础技能”提问,老生聚焦“地理科学在北极航道开发中的多维运用”等深层问题,郑雷教授均结合自身经历逐一拆解,既给出具体的学习与科研建议,更引导师生思考“地理人如何在极地研究中找准自身定位、贡献学科价值”。这场对话不仅解答了学子的困惑,更让大家意识到:极地科考并非遥不可及的“探险”,而是需要扎实学科基础、严谨科研态度与持续创新精神的系统性科学实践。


讲座落幕之际,师生纷纷表示收获远超预期——不仅对极地地理研究有了更具象的认知,更在郑雷教授的分享中感受到地理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应对全球挑战”的宏大使命。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也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名家讲坛”品牌建设,通过邀请学界精英、优秀校友分享前沿实践,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案例—科研引领”三位一体的学术育人体系,助力学子在地理科学领域找准方向、深耕细作,成长为兼具学科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