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四载光阴弹指过,咸宁大道88号的故事永不落幕

发表时间:2025-05-06 浏览次数:

(通讯员:周霞、陈善琴;审核:何国松)2021年9月12日,我拖着行李箱站在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门口。口罩遮住了半张脸,手里紧攥的录取通知书已被汗水浸得微皱。校门口的志愿者递来核酸检测凭证和一张印着“湖北科技学院”字样的校园卡,我低头端详,心想:这或许就是未来四年的通行证。那时的我未曾想到,这张薄薄的卡片,会串联起一千多个日夜的欢笑、汗水与成长。

初遇:口罩下的青春,笨拙却热烈

第一次班会上,社恐的我站在讲台前,声音颤抖地做着自我介绍。台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望过来,无处安放的手捏皱了衣角,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班助温柔地冲我点头,那时的班长还是短发利落的模样,她接过话筒时,台下响起一片掌声——那天的紧张,竟与四年后论文答辩时的忐忑如出一辙。

教二412教室成了最初的根据地。中秋晚会上,我们笨拙地排练节目,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每个人的笑脸上;东门小吃街的烟火气里,烤冷面、炸串和奶茶的香气混着青春的气息,成为记忆中最鲜活的味道。那时的我们,总以为“毕业”二字遥远得像天边的星。

成长:用脚步丈量山河,以热爱奔赴山海

地理人的浪漫,藏在每一次跋山涉水的实习中。大别山的层峦叠嶂,被我们“轻松拿捏”;秭归野外实习时,谁的地质锤不慎滚落山谷,成了全队的“悬案”;潜山森林公园的密林深处,我们用罗盘和脚步绘制地图,惊起飞鸟掠过天际;向阳湖畔的泥泞中,记录下土壤剖面的每一层纹路……那些被其他专业同学羡慕的野外时光,是独属于我们的“地理勋章”。

竞技场上亦不曾缺席。“行远杯”地理越野赛的南京站,我们背着等高线图穿梭于街巷,雨水与汗水浸透队服,却在冲过终点时相拥欢呼;师范技能比赛的深夜,教案改了一版又一版,黑板上的板书擦了又写;国奖赛道的角逐中,虽未摘得桂冠,却收获了比荣誉更珍贵的坚韧。

最难忘的是讲台上的“第一次”。教育实习动员大会上,导师说:“三尺讲台,要站成一座山。”站上实习学校讲台的那天,手抖得几乎握不住粉笔,但台下学生的一句“老师好”,瞬间抚平了所有慌张。原来,成为“跆拳道最好的地理教师”并非玩笑,而是青春里最酷的挑战。

羁绊:矛盾与温暖交织,我们都是同路人

四年里,并非只有坦途。社团活动中,为了策划案争得面红耳赤;小组作业时,有人划水有人熬夜补救;宿舍里也曾因琐事冷战,却又在某个熄灯的夜晚,借着泡面的热气悄悄和解。如今回想,那些矛盾与冲突,不过是成长路上必经的“调味料”。

记忆中的“高光时刻”,总与一群人有关:武汉见习时,挤在人潮中背诵《越王勾践》的课文,约定“十年后再来打卡”;师兄公司参观后,蹭到的那顿免费午餐,吃出了“社会初体验”的酸甜;理工楼203自习室的长灯,照亮了无数个备考的深夜,也记住了我们为彼此占座的“革命情谊”。

告别:咸宁大道88号,终章亦是序章

2025年4月26日,毕业论文答辩结束。走出教室时,导师拍了拍我的肩:“以后的路,要像野外实习时一样稳。”最后一门考试交卷的瞬间,笔尖在纸上划出的沙沙声,仿佛为四年时光按下了暂停键。

收拾行囊时翻出旧物:泛黄的核酸检测凭证、班委竞选时的手写演讲稿、东门小吃街的打卡清单……它们不是黑历史,而是我们来时的路。校门口“咸宁大道88号”的牌子在夕阳下泛着金光,这里封存了赶早八的狼狈、社团活动的星光、答辩台上的锋芒,还有那些躲在被窝里抹眼泪的脆弱夜晚。

致青春:山高路远,我们终会重逢

离校前夜,室友问:“如果再见面,是脸先红还是眼先红?”无人回答,只有晚风掠过树梢的轻响。四年里,我们熬过论文的焦灼,尝过获奖的欣喜,在挫折中学会了自愈,在互助中懂得了温柔。

未来的某天,或许会迷茫,但请相信:那个能独立解出难题、能扛起地质包翻山越岭、能在讲台上挥斥方遒的你,早已被岁月赋予了足够的底气。

山高水长,此去经年。愿我们既有“小小大别山,轻松拿捏”的豪迈,亦有“用翅膀飞翔”的浪漫。咸宁大道88号的故事暂告段落,但青春的下一章,正等待你我以热爱之名,续写新的传奇。

毕业快乐,愿我们跃入人海,各有风雨灿烂。